關於食習課

從產地到餐桌,小型生產加工者邁向食品安全之路

過去幾年間「食習課」從事農漁民生產者的輔導,探索出許多問題,其中常被詢問:「加工品能延長銷售週期,提高附加價值,但該怎麼做?」親訪過許多小農加工場域,確實在衛生與食品安全上,有許多需要進步與改善的空間;而水活性高、雜菌管控難的產品,以小型生產者的設備條件,實應避免。食品安全不該規模小而降低標準,小型生產者在有限資源與條件下,面對細瑣繁雜的加工問題,如何邁向消費者食安意識日漸升高、法規愈漸嚴謹的安心食品,確實需要系統性的教育與資源整合交流。

食安法規的要求日漸嚴格,然而台灣的政策與部門分工仍未能解決「從產地到餐桌之間」的問題,農委會力推「二級產業」,舉辦了許多加工課程與通路媒合,但加工品的食安又另外屬於衛福部管轄,生鮮農作經加工成食品,在衛福部眼下還能有多久的寬鬆?除了期待政府部門之間能識出問題,對於不同規模的生產者提供不同解決方案之外,小型生產者也只能先自我精進、及早準備。

阿豪農夫與他的田,身型壯碩的阿豪,總是樂天爽朗。

食品加工是一門專業學問,小型生產的加工食品,如何確保吃的安全,應開始逐步建立『符合國家衛生法規的自主管理流程』的自律精神,從手部清潔、衛生裝備、器具消毒、儲存環境開始,其次是科學化管理,運用溫度、水活性、酸鹼值、簡易欄柵技術,控制降低變質風險,到成品完成後的農藥殘留檢驗、保存測試、營養成分標示,規模雖小但力求正確完善,以專業食品安全、危害管制的知能,正面解決小農生產加工品的困境。

農民自產加工品合法乎?怎麼做?

阿豪農夫與他的田,身型壯碩的阿豪,總是樂天爽朗。

小農製作農產加工品,不在追文青潮流,或訴說阿嬤時代的懷舊情懷,而是面臨產量過剩與到規格外的耗損時,有彈性的應對方案,因為小所以彈性高,風味與創新上都有市場競爭力,是大廠量化生產的固定模式難以匹敵的。

沒有工廠登記而從事食品製造,常被媒體稱為「地下工廠」,然而依經濟部相關規定,工廠設立面積需達50平方公尺、用電達75千瓦以上,才需辦理工廠登記;因此具農民身份想自產農產加工品,要設立食品工廠嗎?還是蓋加工室?以及在稅務上該如何遵循呢?

食習課,支援小型家庭式食品加工者的全方位平台

在當今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與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品質日益關注的趨勢下,許多家庭式食品加工者和農漁民食品加工者積極尋求更多的支援,以確保其產品符合衛生安全標準、擁有競爭力的品牌形象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食習課」應運而生,作為一個致力於提供多方面支援的網站,為這些小型生產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幫助。

針對小型生產者的線上課程,涵蓋基礎衛生安全、食品加工到品牌建構、網路行銷策略多個面向。

食品標示的正確性是衛生局裁罰重點,「食習課」免費提供營養標示計算,幫助生產者符合法規的格式要求。

讓小型生產者能夠就衛生安全、產品加工、食品標示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交流與諮詢,取得即時的幫助與建議。